所谓节气,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根据太阳位置移动导致的各种气候变化现象,从而标识出不同季节的特征日子,指导农历的历法。
人们通过归纳,总结,得出各种天气特征。这是华夏独有的文化,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春雨惊春清谷天,
夏满芒夏暑相连。
秋处露秋寒霜降,
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这首民谣就是二十四节气歌,里面不仅有着古代人民的智慧,还能感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那份安然。
雨水,是所有节气中排名第二的存在,从字面意思来说,雨水,就是立春之后降水增多的意思。
在这个节气里,由于太阳的直射点从南半球往赤道移动,所以北半球的人们能够感觉到天气回暖,昼短夜长。
其实,历史上排名第二的不是雨水,而是“启蛰”,“雨水”在当时排第三。
后来汉景帝刘启上位,为了避讳“启”字,后改名为“惊蛰”。而名字的变化,使得“惊蛰”对不上立春后的时令,于是就把“雨水”排在第二。
从古至今,人们总有各种习俗来祈求风调雨顺,万事太平,“雨水”也不例外。
在古代川西地区,同样如此。当时的民间,有“拉保保”的风俗,也就是给孩子找干爹,保护孩子健康成长,万事如意。
想要给孩子找干爹的家庭会在当天,领着孩子,带着酒菜,纸钱,香烛去行人里寻找。
若是孩子想要考取功名,就找有文人气质的;想要孩子健康的,就找身体健壮的。
若找到合适的干爹,就将其拉住。放下酒菜,点燃蜡烛,认下保保。
人们不仅把节气分为二十四,还有七十二气候,这样显得更加具体。
雨水节气,也有三个气候,分别是「獭祭鱼」、「鸿雁来」、「草木萌动」。
本是动物行为,我们却能感受到天气回暖,江水鱼儿变多的春日气象。
鸿雁来,鸿雁回归也是代表春天来临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场景。
草木萌动,意思是草木发芽,大地回暖,很多地区开始耕种的热闹时节。
最有意思的就是「獭祭鱼」,顾名思义,就是水獭吃鱼的故事。
《大地礼记》中的《夏小正》是这样记载的:獭祭鱼,其必与之献,伺也?曰,非其类也。祭也者,得多也,善其祭而后得之。
人们发现水獭喜欢把捉到的鱼排列放在岸上,这在人们心里,有着借食物而祭上天的意思。
古代读书人也是如此,喜欢把书排列放好。据说李商隐就喜欢这么做,还得到过“獭祭鱼”的称号。
雨水节气也好,或者其他节气、气候也罢,在什么节气该做什么事,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伟大精神!
*编辑:白昼奶油